曲阜师范大学:立足儒学故里,点燃人文薪热
作者:社科网 来源:社科网
一、“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曲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省属重点高校,位于孔子故里曲阜。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我校在儒学和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一贯坚持特色立校,科研促建,文化服务的战略。建校56年来,立足研究优势,着眼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坚持创新进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普及推广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1.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04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17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040万元,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650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572篇;共出版学术专著14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6项,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连续2年获得山东省学科新秀奖、突出贡献奖。
2.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有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山东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和山东省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等5个基地,孔子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外国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科强化中心,从面上实现了优势学科的联合与相互支撑。
3.特色成就。我校在孔子与儒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最早设立的孔子研究专门机构——孔子研究所,承担相关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省“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多项,在儒家文献研究,传统文化基础研究,普及、推广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学校设有以孔子儒学为研究方向的专门史(思想史)硕士点、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人才。
4.国际交流。我校注重发挥儒学研究优势,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多次举办国内外儒学学术会议,目前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学术联系,同41所国际友好合作学校进行儒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交流。2000年,依托我校的孔子文化学院,与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中外合作孔子文化大学。2008年,经国家汉办批准,我校与加拿大合作成立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
(二)基本经验
1.特色创旗帜。我校突出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规划。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延伸,集中力量产出一批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成果。
2.突出问题导向。主动寻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契合点,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传统文化普及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为己任,促进我校在推动国民文化素养提高、增强国家国际文化影响力中的作用。
3.制度保障有力。我校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深化校、院领导联系学者机制,专门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人才梯队培养工作,形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二、“十二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我校地理优势以及学科特色,确立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进一步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1.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我校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在我校十二五规划中,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打破院系壁垒,充分整合学科资源,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重大课题或学术团体为纽带,建设多学科联动发展的学科群”的建设纲领。利用我校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以儒学研究为中心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进程。
2.坚持把学术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重点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加强文献资料的研究,努力产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我校发挥儒学研究梯队完整、人才密集的优势,面向社会开设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继续组织撰写社科普及读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
4.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我校以推进儒学的国际交流为主线,推进儒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强化学科体系的儒学特色;以儒学、对外汉语、外国语等相关学科为依托,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建立我校特有的的国际视野下的科研体系,增强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二)具体措施
1.整合科研团队。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契机,创新科研攻关模式,整合学术力量,全面提升现有的儒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整合资源,以儒学基地为培育重点,成立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中心,形成科研攻坚合力,力争在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推广、普及等方面出更高成果。
2.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大学科”视野下的现代科研管理形式,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重点,以优势学科依托,以跨院系、跨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为基本力量,围绕学科交叉和前沿问题开展开拓性研究;继续推进科研管理绩效目标责任制,加大奖励力度,全面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学科规划与决策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作用,形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3.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培养条件的改善。设立高层次课题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学术交流活动、青年学术文丛专项经费;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改善社科研究人员的办公与研究条件,鼓励科学、规范设立研究机构,以凝聚人才,发挥合力,推动研究。
4.实施研究导向总体规划。学校组织学术指导委员会,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培育工作,参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提前论证和培育;加强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和中华外译等重大项目的培育力度;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国语言文学等优势和特色学科,筛选好的成果进行重点培育。
5.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化,增强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能力。鼓励人文学者找准特色,组建团队,有针对性进行实用性、普及性的尝试;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自觉求解时代课题,真正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实施金色夕阳计划和青年文丛计划。金色夕阳计划,即对部分知名学者,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酌情在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对于已经离退休的知名学者,学校应当采取灵活形式,发挥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传、帮、带能力。青年文丛计划,即学校每年从青年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专著遴选出10本优秀书稿予以资助,由学校统一联系、统一版式,统一封面设计进行资助出版。
7.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合理区分科研评价体系、正确认识SSCI、A&HCI、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分类区别对学术专著、译著和其他专著学术成果的衡量、鉴定;加强学术风气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反对低水平重复研究;进一步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和择优的原则,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职称评定、考核结合起来,消除“重立项、轻结题”的现象。
(新闻链接:http://www.sinoss.net/2011/1210/38472.html)